新闻启示录,没有时效性的节目叫什么

2023-03-18 23:18:27 最新游戏资讯 zhumx

2022年11月13日18点福建新闻频道节目是什么

1.

上午节目 (00:00-12:00) 00:00 现场精华版 01:00 律师在现场 01:30 法治中国60分 02:30 F4大搜索 03:10 传奇 03:40 科学大爆炸 03:50 新闻启示录 04:00 律师在现场 04:30 刚好一周 05:00 环球报道 05:30 现场精华版 06:30 看东岸 07:00 早安福建 07:35 新闻启示录 07:50 F4大搜索 08:30 法治中国60分 09:30 现场精华版 10:30 律师在现场 11:00 财经这些事 11:15 科学大爆炸 11:30 看东岸精华版 12:00 新闻午报

2.

下午节目 (12:00-24:00) 12:30 风物福建 12:50 传奇 13:20

没有时效性的节目叫什么

比如《焦点访谈》或者《新闻启示录》等,这类节目对新闻的时效性没有那么严格。而报纸、新闻节目这些今天听了是新闻,明天听了就是旧闻,所以说报纸、新闻节目具有时效性。

哈尔滨都出现过哪些著名演员?

出生于哈尔滨籍的,演员非常的多。笔者见到过最近比较火爆的孙红雷,是参演完好先生之后。回到哈尔滨,感觉到了巨星风采的一个人!孙红雷早期曾经在哈尔滨的迪吧,做过领舞。在全国的霹雳舞大赛当中获过大奖。他确确实实是哈尔滨弄塘里长大的孩子。却因为这座城市给他赋予了独特的气质。扎扎实实的成就了,全新的一代感觉的巨星。

万万没想到,王菲这种国际范儿超强的巨型歌星!竟然也是出生于美丽的冰城哈尔滨。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但是确确实实感觉他身上有着和孙红雷,同样一般的桀骜不驯的那种气质。

过去看贾乃亮的作品,一直感觉是一个奶油小生。怎么也没想到贾乃亮最爱的还是做一个完完全全的逗逼。但是贾乃亮也是哈尔滨籍的演员。

武打明星当中,除了李连杰,笔者也非常喜欢这一位哈尔滨籍的演员,他是李文卓。

我们现在来看看来自哈尔滨的著名二十大演员都有谁吧!

一、宋佳(1980年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人,代表作品:《其实不想走》、《闯关东》、《悬崖》、《萧红》、《师父》、《诗人》、《建军大业》)

二、乔欣(1993年黑龙江哈尔滨人,代表作品:《欢乐颂》、《欢乐颂2》、《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沉睡花园》)

三、张译(197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人,代表作品:《红海行动》、《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好家伙》)

四、孙红雷(197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道里区人,代表作品:《全民目击》、《毒战》、《征服》、《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好先生》)

五、贾乃亮(1984年黑龙江哈尔滨松北区人,代表作品:《偏偏喜欢你》、《最美的时光》、《当婆婆遇上妈》、《产科男医生》)

六、阚清子(1988年黑龙江哈尔滨人,代表作品:《璀璨人生》、《麻雀》、《如若巴黎不快乐》、《谍战深海之惊蛰》)

七、 马苏(1981年黑龙江哈尔滨人,代表作品:《大唐歌飞》、《北京青年》、《我的美丽人生》、《女人如花》、《旗袍》)

八、韩东君(1992年黑龙江哈尔滨人,代表作品:《无心法师》、《人生若如初相见》、《大好时光》、《长津湖》)

九、李冰冰(1973年黑龙江哈尔滨五常人,代表作品:《风声》、《云水谣》、《过年回家》、《独自等待》、《生化危机5:惩罚》)

十、徐冬冬(1990年黑龙江哈尔滨人,代表作品:《将爱情进行到底》、《澳门风云3》、《余罪》、《追龙》、《大嫂》)

十一、王阳(1978年黑龙江哈尔滨人,代表作品:《金玉良缘》、《裸婚之后》、《青年医生》、《深海利剑》、《庆余年》)

十二、张丹峰(1981年黑龙江哈尔滨人,代表作品:《花千骨》、《夏家三千金》、《 丝丝 心动》、《爱情自有天意》)

十三、包贝尔(1984年黑龙江哈尔滨人,代表作品:《“大”人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港囧》、《我的青春期》)

十四、薛佳凝(1978年黑龙江哈尔滨人,代表作品:《粉红女郎》、《租个女友回家过年》、《恋爱的那点事儿》)

十五、赵文卓(1972年黑龙江哈尔滨人,代表作品:《黄飞鸿之王者之风》、《苏乞儿》、《断刀客》、《风云》、《生死拳速》)

十六、倪大红(1960年黑龙江哈尔滨人,代表作品:《乔家大院》、《磨坊女人》、《生死桥》、《泥鳅也是鱼》、《边境风云》)

十七、张铎(1979年黑龙江哈尔滨人,代表作品:《老有所依》、《青年医生》、《我的青春谁做主》、《夜雨》)

十八、沈傲君(1976年黑龙江哈尔滨人,代表作品:《胡巧英告状》、《西藏秘密》、《神医喜来乐》、《大唐情史》、《潜伏》)

十九、乔杉(1984年黑龙江哈尔滨人,代表作品:《缝纫机乐队》、《来电狂响》、《两只老虎》、《沐浴之王》)

二十、姚星彤(1983年黑龙江哈尔滨人,代表作品:《十二生肖》、《前任攻略》、《绽放》、《感情生活》、《龙牌之谜》、《冷恋时代》)

这些来自哈尔滨的著名演员你们最喜欢谁呢?你们还知道谁呢?欢迎留言讨论噶。

作为我国最靠东北的城市,人口大概有四千万,不多也不少,就是这片物产丰富的土地上,诞生了不少的大明星,一起看看都有谁吧

一、孙悦

孙悦,内地女歌手,哈尔滨人,1992年参加了央视的青歌赛获得了铜奖而正式出道,随后凭借《祝你平安》、《我心飞翔》、《兄弟姐妹》、《万岁中国》等歌曲迅速蹿红,因其风格百变的曲风跟多变的造型,有着大陆百变歌后的称号,巅峰时期,是跟田震、那英那样的天后级人物

二、马苏

马苏出生在哈尔滨,著名女演员,代表作《大唐歌飞》《北京青年》《女人如花》等,颜值与演技俱佳,最近因为李小璐的事,算是站在了风口浪尖

三、李冰冰

1973年,李冰冰出生于哈尔滨,2000年因出演《少年包青天》而一举成名,李冰冰的美干净、从容,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干练、亲和

四、小宋佳

小宋佳也是哈尔滨人,长得还是相当耐看的,代表作有《好奇害死猫》、《那样芬芳》、《闯关东》、《大女当嫁》等

五、鲍蕾

1976年,鲍蕾出生在哈尔滨,大学在上戏就读,也就是在上戏结识了后来的老公陆毅,鲍蕾的成名作是《录像带》,另外还出演了《刁蛮公主》、《局中局》等影视作品

六、傅艺伟

傅艺伟,哈尔滨人,1990年,凭借《封神榜》中的苏妲己一角成名,成为无数80后心目中的女神,不过近些年来因为吸毒算是名声尽毁

七、薛佳凝

薛佳凝,哈尔滨人,童星出身,8岁候就在哈尔滨电视台主持《小天鹅》、《小雪花》等节目,长大后出演过《粉红女郎》等电视剧,曾是演员胡歌的前女友

八、沈傲君

沈傲君,本名赵燕,哈尔滨人,最著名的角色是《神医喜来乐》里的赛西施,还出演过《潜伏》等剧

九、刘佳

刘佳,鹤岗人,出演过《黑三角》、《路》等电影,凭借电视剧《新闻启示录》拿到了飞天奖,最著名的作品应该是《任长霞》

十、张咪

张咪,歌手、模特,1990年央视青歌赛冠军,凭借《孤星》等歌曲成为内地红极一时的歌手,后因殴打毛宁遭到封杀,于是到了国外发展,2000年获得世界车王公主称号,成为从歌手跨入模特领域的中国演艺届第一人

十一、金玉婷

金玉婷,齐齐哈尔人,著名的影视女演员、小品演员,多次登陆央视春晚,和冯巩、郭冬临等人均有过合作,还参演过《太平天国》、《玉碎》、《大宅门》续集、《四世同堂》等影视剧

十二、丁嘉丽

丁嘉丽,佳木斯人,号称妈妈专业户的她作品无数,曾和孙红雷有一段姐弟恋,被众人津津乐道

十三、王璐瑶

王璐瑶,哈尔滨人,1992年凭借《雪山飞狐》里的苗若兰而一举成名,红遍海峡两岸,被台湾同胞称之为"清纯玉女偶像",代表作还有《死刑与婚礼》、《中方雇员》、《帝国军妓》等

十四、乔欣

乔欣,哈尔滨人,中戏毕业,成名作是《欢乐颂》中的关雎尔,另外她还在《青丘狐传说》里欣一人分饰二角,在温柔专情的阿绣与俏皮可爱的狐仙之间转换自如,受到一致好评

十五、姜黎黎

姜黎黎,哈尔滨人,和张瑜、龚雪、林芳兵等并称80年代的四大美人,代表作是《红牡丹》,应该是不少70后、80后的梦中情人吧

啊不得不说哈尔滨这个地方盛产美女,希望大家有空能到哈尔滨来 旅游

刘佳演过,在里面演一个 法官电视剧叫什么名字

刘佳,女,1960年出生出生黑龙江省鹤港市。天津电视台二级演员。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系表演系,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电视台。又称大刘佳。

电影作品

《黑三角》饰于秋兰

《黑面人》饰宗妮

《子夜》饰林佩珊

《南湖月》饰袁霞

《路》(饰黄兵)

《江南书剑情》饰霍青桐

《戈壁恩仇录》饰霍青铜

《心灵的呼声》

《生死托付》饰李玲

《风雪狼道》

1985年《干杯,女兵们》

1989年《关东女侠》饰佳子

1990年《危险的交易》

电视作品

《雨季》

《新闻启示录》

《真情假意》

《京都女警官》饰怀戈平

《温州女人》

《针眼儿警官》饰胡聪

《昆仑女神》饰薛莲

《身边的日子》饰许静雯

《病毒·金牌·星期天》(兼编剧、服装、制片主任)

《二十一世纪大爆炸》(兼服装、剪辑、制片主任)

《最后一个冬日》

《欲望岛沉默》

《极速档案》

《我是警察》饰徐萍

《钟鼓楼》饰秀枣

《电影场的招待所》饰田大芳

《阳光职业介绍所》饰黄玲

《奔腾向海洋》饰刘丹虹

《梦断天国》饰马慧萍

《再婚家庭》饰白如雪

《豆蔻年华》饰陈燕雁

《基因之战》饰朱梅

《至高利益》饰周玉英

《文成公主》饰长孙皇后

《离婚再婚》饰宋英华

《荣誉》饰郭太太

《妻妾成群》饰二太太

《任长霞》饰任长霞

《戈壁母亲》饰刘月季

《情定CRD》 饰徐碧华

《家有九凤》饰初五凤

《十二楼的流星雨》客串饰罗宾妈妈

《婚姻背后》饰苏敏

《市委书记日记》饰鲁哲

《女高男低》饰秦红梅

《磨坊女人》饰水道婆

《白蛇传》饰观音菩萨

所获奖项

电影《路》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

《新闻启示录》和《病毒·金牌·星期天》曾获中国电视“飞天奖”和“飞天奖”提名。

哪个时期出现了一股拍摄电视剧的热潮?

上世纪80.90年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一股拍摄电视剧的热潮。

不过,尽管单本剧在这一时期逐渐被边缘化,但由于其拍摄周期短、制作成本低,因而仍然在数量上占据着优势。也有一些单本剧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如1985年的《新闻启示录》(上、下两集)尽管被人们认为"更像电影""与电影没什么差别",但其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却以带有强烈的抽象性与写意性的拼贴风格和锋芒毕露的政论色彩而成为电视领域的"先锋文化",甚至得到了"一向不大瞧得起电视的电影专家的由衷赞许"。

连续剧对电视剧主体地位的占据,使得单本剧反而进一步在形式和气质上与电影靠近,这一时期影响力较大的其他单本剧也大多带有一定程度的"前卫"色彩,如1986年的《公共汽车咏叹调》(蔡晓晴执导)采用非专业演员出演剧中角色以追求本真性,同年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潘小杨执导)

则将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置于古希腊式的伦理困境与道德悲剧的框架中加以冷峻的解剖,《丹姨》《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太阳从这里升起》等剧也带有鲜明的反思文学与启蒙文学色彩。不过这些剧基本上"都受到了观众不应有的冷落"。

由于看电视剧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休闲娱乐方式,电视剧是地方电视台最热衷于播放的节目类型,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了一股拍摄电视剧的热潮——不但各电视台积极参与电视剧的创作活动中,很多民间力量,如企事业单位、地方文艺团体等,也纷纷试水电视剧,试图"分一杯羹"。

至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范围内已有专门的电视剧制作机构250余家,这还不包括那些机制不健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草台班子"。数据显示,中央电视台1985年总计播出了825部(集)电视剧;1986年总共收到全国239个单位选送的670部1510集电视剧,最终播出了493部946集;1989年则收到235个单位选送的715部2035集电视剧,最终播出了651部1839集。

这一数据统计的仅仅是中央电视台收到和播出的电视剧数量。由于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在80年代仍执行得较为混乱,所以在此期间全国范围内每年究竟拍摄了多少部多少集电视剧,实在难以准确获知。不过中央电视台的数据已经可以充分表明,从产量上看,电视剧这种节目类型已经从80年代初期的严重匮乏转变为供应的盈余乃至过剩,制作水准的参差不齐取代产能的羸弱成为这一时期电视剧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无论电视业的管理决策者,还是知识分子、普通观众,均普遍对当下的电视剧质量表示不满。广电部部长艾知生曾在多个场合批评电视剧质量不高,"质量比较好的占的比例不够大,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质量较差、粗制滥造的"。电视剧艺委会副主任曹惠则指出,正常的文艺作品的质量状况应该是"枣核形"的,即"两头小,中间大,好的和差的是少数,中等水平的是多数",而电视剧的质量则呈现为"金字塔形","好的、拔尖儿的是少数,比较好的也不多,大量是平庸之作"。

1986年前后,全国范围内很多报章杂志都对电视剧的质量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讨论和批评,各流行电视杂志上刊登的观众来信中,对电视剧里出现的粗糙和错漏问题的批评比比皆是。人们在总结原因时大多归于如下三点:创作人员业务素养不足,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影响了艺术品质,国家有关部门未能尽到应有的管理和引导之责。

对于20世纪80年代电视从业者的构成以及电视业的加速产业化态势,我们在前文已经有过分析,此处不再赘述。至于国家这一时期对电视剧生产的管理和调控,则主要通过一年一度的"电视剧题材规划会"来完成。通过对各制作单位上报的电视剧选题进行筛选和审批,广电部得以对来年的电视剧生产状况有大致的控制与把握,并确保全国电视剧的创作方向符合国家的政策意图。但由于这种松散的规划机制终究缺乏法律的权威性,亦没有强大的财政补贴支持,所以最终的执行情况还是要倚赖制作方的"自律"。

在这个经济利益已经于社会价值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时代,管理者显然已经不能仅靠革命话语的精神与道德的权威来控制局面。广电部副部长王枫就曾对此忧心忡忡:(对于规划)总体上完成得不好……(各制作机构)所报规划的数字过大,水分过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跑马占荒"性质的,主要为了抢占选题,没有条件,甚至根本就没打算兑现……由于经费不足没有完成拍摄计划的,这种情况也不少……而对于重大题材和重点剧目……由于我们缺乏政策上引导、经济上保证和必要的组织协调,完成规划的情况不好。

另外,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审美趣味对电视剧制作方的选题过程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各电视台纷纷申报投资规模巨大的历史题材或名著改编剧,《三国演义》《水浒传》《官场现形记》《三言二拍》《楚霸王》《封神榜》等选题均有多个制作机构抢拍。如福建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在1988年均曾筹拍《三国演义》,起初广电部将拍摄权给了福建台,但在种种客观原因的制约下,最终拍摄权还是落在了中央电视台。

可见在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广电部不但对这种"撞车"现象难以协调,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其做出的规划也因种种客观条件掣肘而无法完成。除质量的普遍低下外,人们对电视剧体现出的创作态度不严肃、不端正,乃至低级趣味的倾向,也时刻保持着警惕。

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洪民生就曾严厉批评当下电视剧创作的"格调"问题:有的把历史题材胡诌乱造,这对青少年会起到混淆视听的不良社会效果,有的电视剧创作极不严肃,追求所谓的"时代感",拼凑碰杯、跳舞、服装展览、旅游风光、高楼、汽车,说几句洋话,群众称之为"时髦片"。另一种是商业化渗透到艺术创作,广告色彩很明显,皮包公司为了赚钱而拍电视剧,有的还生硬地曲解政策,低劣的精神产品给社会造成极不好的影响。

洪的发言当然是一种典型的精英话语,但他所揭示的问题的确在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中普遍存在,那就是很多不正规的制片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罔顾艺术品质,不但在制作上粗制滥造,而且在趣味上也流于低俗,最大限度地迎合观众的娱乐需求。甚至有电视台在1988年计划将古典情色小说《金瓶梅》搬上荧幕,引发舆论哗然,最后未能成功。

在今天看来,将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质量的普遍欠佳完全归咎于创作者不尊重艺术或管理上的混乱,显然是不公平的。事实证明,电视剧——尤其是电视连续剧——作为一种成本高昂、生产耗时的文化产品,若要实现迅速而健康的成长,必须托庇于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

一方面,电视剧的制作应充分利用社会资金而不仅仅依赖财政拨款,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地方政府(各级电视台的管理部门)出于某些暂时、局部的利益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造成王枫所说的大量"跑马占荒"工程以及重复投资的浪费;

另一方面,也应当使电视剧作为文化商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而不是在行政命令下进行不科学的"物物交换",只有通过价格机制促进电视剧领域的优胜劣汰,才能避免在行政力量的作用下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至于作为全国电视剧制播管理机构的广电部,则应当尽早建立完善的立项、许可、审查和追惩制度,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地做好对整个行业的调控工作。这实际上也是90年代渐趋完善的电视剧管理制度和制播分离理念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