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一次战争,主帅坚持等对方摆好阵型再公平战斗,结果惨败(战国灭国战主帅)

2023-03-18 23:50:18 最新游戏资讯 zhumx

是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而且这场战争产生了一个成语,叫半渡而击。

宋襄公讲究“仁义”,一味选择坚持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派能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双方的军队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相遇。

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公子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

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的。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宋襄公却教训道:"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长平之战中赵国惨败,军事主帅赵括需要负主要责任吗?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关键性大战,此战影响了战国的走势。长平之战,由白起率领的秦国军队,最终将赵国军队围歼,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覆灭了赵国军队的主力。此战彻底确立了秦国在战国的强大,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的抗衡秦国。

在长平之战中,秦赵双方都进行了换将,秦国秘密的换上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而赵国却用赵括换下了同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那么赵国的战败,作为赵军后期统帅的赵括,是否需要负主要责任呢?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战败的原因很多,并不仅仅是换上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一点,但作为赵军最高统帅的赵括,绝对需要负主要责任的,这就好比一个企业倒闭了,那么CEO必然是第一责任人。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至少犯了以下的几个错误:

看不清局势,对于长平之战的局势,廉颇在初战吃亏之后,转为防御,与秦军对峙,打起了消耗战。而赵国实际上国力上是消耗不起的,也正因为如此,赵王最终才换上了力主速战的赵括,替换了廉颇为主将。这个决定在当时赵国朝堂上是有很多人反对的,甚至连赵括的母亲都反对以赵括为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赵括速战的看法,与当时朝堂上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左,这种战法并不被看好。赵括却一力坚持,这表明了他至少要认为其在进攻作战的实力需要在廉颇之上才行,毕竟廉颇初战是吃亏了的。赵括既看不清形势,也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这是他的第一大责任。

而且赵括当时为将的时候,因为反对的人太多,在邯郸可谓是弄得满城风雨,这就造成了一个什么局面了,造成了秦国提前把握到了赵国的作战安排,因为赵括是速战派的代表人物。那么在廉颇没有大错的情况下,换下廉颇换上赵括,这代表了什么,这代表了赵国必然会发动大规模进攻。

这一点秦国不可能不知道,毕竟按照历史中的记载,赵括为将这件事情上,秦国还暗中出了力的。秦国换将是秘密的,而赵国换将却弄得满城风雨,而且赵括又是一个战略意图极为明确的主帅,秦国要是还不知道如何根据这个设下圈套,白起也就不用打仗了。但这些赵括显然没有想到。

而作为赵军的总指挥,在率领大军踏入陷阱之后,没有能力把赵军带出来,这就是赵括最大的责任了,如果说长平之战赵国国力不及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失败也有众多的失败方式,如同赵括这样败了一个全军覆没,败得如此之惨的,赵括作为统帅不负主要责任,谁负这个主要责任。

战国灭国战主帅(战国被灭先后顺序) 第1张

历史那场著名的长平之战,谁是秦军主帅,他是如何取胜的

白起是秦军主帅,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注:史籍记载,白起以二万五千人断绝赵军后路,五千骑分割赵军,而后以轻兵猛攻,迫使赵军陷入死地)。

古代最会打仗的10位主帅

以下只考虑中国的,非帝王的。

宋代祭祀历史武将的时候,选的前12位是姜尚、张良、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宋代之后的名将有岳飞、徐达、常遇春。

既然是主帅,就去掉谋臣(就是没有单独指挥过的)姜尚、张良、管仲、范蠡,再去掉事实上不会打仗的诸葛亮,正好剩下10个:孙武、乐毅、李勣、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岳飞、徐达、常遇春。

白起不入选是因为杀戮太多。不然也可以让他顶替田穰苴和范蠡中的一个。

战国时,6国联合军攻秦,都有那些各国的将领和名人,最后的结果为什么没有成功?求解释

5国。。。齐楚没有同时参与攻秦。苏秦那次也仅仅是协议上达成。还被张仪最后破坏了。。。

秦昭王时2次被攻

1是前287年,魏与赵合谋,派李兑联络各国共同反秦。著名合纵鼓吹者苏秦,亦为燕国利益入齐游说,劝齐闵王取消帝号,共同反秦,使天下“爱齐而憎秦”,以便乘机兼并宋国。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境),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将前占之温、轵、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联军遂撤走。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

2是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地区)大败秦军(参见河外之战),并尾追至函谷关后撤军。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

战略和结果上来说2次都算是胜利的。只是第一次没有大的损失。

嬴政四年吧前241庞暖联合5国攻秦。关于此战《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为(秦王政)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记载为(赵悼襄王)四年,庞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记载为(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而《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则记载为攻秦至函谷关。

百度百科这里有明显的答案疑问。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共推楚考烈王为纵约长,春申君为联军主帅,共同攻打秦国。联军攻至函谷关时,秦军出击,诸侯联军败退。联军转而进攻秦国的盟国齐国,夺取了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西南) 。

如果你认取饶安。那么是赵世家的4国瑞师。春申不是主帅。是庞暖。且攻至蕞不拔。。。如果你认楚世家。春申主帅只攻到函谷关。。。并未有取齐记载。。。那么结合史书等。完全符合这个回答的是漫画。日本漫画的情节!!!百度百科提供答案的人依然可能是参考的日本漫画。史书中的几个争议点竟然完全屏蔽就直接下结论了。春申君用事是当权主事并不是挂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