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世界,【三农观察】第六篇:种子世界,有种就“有种”,中

2023-03-21 2:14:56 攻略信息 zhumx

种子世界卫峥和公孙信的结局

种子世界卫峥和公孙信的结局是卫峥被公孙信救走。言侯将夏江调离悬镜司诛心夏江,公孙信布疑阵让夏江自暴关押卫峥的地点,最后飞流和药王谷谷主公孙信救走卫峥。

【三农观察】第六篇:种子世界,有种就“有种”(中)

    二、中国种子、种质、种业

1、中国种子

中国种子和品种资源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传统文明社会里,我国植五谷、饲六畜,形成了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模式,也同时形成了独特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的农业技术体系,取得了许多世界领先的农业科技成就,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动植物育种方面,我国在长期发展中培育和积累了大量品种资源,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农作物和畜禽两类品种。

从农作物品种方面来看,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已经提到“嘉种”选育,并记录了许多优良品种;汉代已经发明“穗选法”的品种选育技术;南北朝时出现了类似现在“种子田”的防杂保纯措施;北魏《齐民要术》总结了扦插、分根、压条、嫁接等无性繁殖技术;清代农书和地方志收录的水稻品种就有3000个以上,农作物品种资源呈现显著的多样化特点。

从畜禽品种方面来看,早在原始社会,马、牛、羊、猪、狗、鸡等传统六畜已被独立驯化并人工饲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家畜繁育技术;汉代在选育畜禽良种和家畜远缘杂交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选育了华南猪、华北猪、秦川牛、关中驴等优良品种;唐代选育的同州羊,至今仍然是优良的绵羊品种之一;明清时期畜禽品种更是大幅增加,出现了文昌鸡、北京鸭等知名品种。

十九世纪之前,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农养政,以农养兵,以农养城,以农养国,国家机器的运转靠的就是农业税收。直到2006年1月1日,全国取消了农业税。而农业每次发生质的飞跃,关键取决于种子的革命。就中国而言,小麦、优质稻和玉米、地瓜等品种的引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种子革命是农业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的源泉。

北宋初年,当占城稻被泉州商人从东南亚带到福建泉州后,农民发现,这个以原产地位于当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而得名的水稻,既早熟、高产、耐旱,又适应性强、生长期短,还可以稻麦复种轮作,一年可收两茬,单位亩产增加。于是占城稻迅速扩散到长江流域和中国南方,宋代垦田面积达到了7.2亿亩,江南地区也因此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正是诞生于这一时期。优良稻种的引入,激发了整个宋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有三大发明产生在宋代。宋代当时企业规模之大,超出了之前乃至之后的很多朝代,据测算,宋代的GDP占到了世界的一半,是真正的超级大国。这都是一粒种子的贡献!

2、中国种业

二十世纪以来,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逐渐应用于农业,促进了农业研究从传统经验到现代科学的转变。因为,种业的专业性比较强,考虑到其科学性和严谨性,还是用规范性语言表述。

1914年,金陵大学选育出我国第一个现代小麦品种,之后我通过了各种方法和途径育成了一大批农作物优良品种,主粮作物单产平均提升五倍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作物遗传育种技术不断发展,累计育成新品种7000余个,实现了5—6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新换代。

水稻方面:我国20世纪50年代,育成了矮脚南特等一批矮秆品种;20世纪70年代,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20世纪90年代,育成了“两系”杂交水稻,实现了水稻育种技术的三次飞跃,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小麦方面:我国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以抗病稳产、70年代以矮化高产为目标的两个阶段后,在20世纪90年代步入优质高产育种阶段,先后育成了小偃系列、济麦系列等一批优良品种,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玉米方面:我国育种技术经过经验育种,以配合力为核心的初级商业化育种阶段,已经全面进入以双单倍体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基因工程等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育种阶段,中单系列、郑单系列、京科系列等优良品种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我国玉米单产不断提升、品种更新换代。

棉花方面:我国20世纪90年代,先后创制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价、双价抗虫基因,培育出了一大批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成为全球第二个独立自主研制成功具有知识产权抗虫棉的国家,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8亿亩,占我国抗虫棉总面积的97%以上。

近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现代畜牧科研体系,在畜禽和牧草品种选种选育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畜牧业水平不断提高。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续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与本土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到20世纪70年代,培育出了中国荷斯坦牛、哈尔滨白猪、中国美利奴羊等一批市场急需的畜品种。近年来,陆续培育成功渝茶一号猪、延黄牛、巴美肉羊、京星黄羽肉鸡、Z型北京鸭、农大3号小型蛋鸡、五指山猪近交系等众多优良畜禽新品种。一些国产品种已占据40%以上的国内市场,囯外品种依赖度明显降低。

以2000年颁布的《种子法》为标志,我国种业逐步由政府主导型的全封闭发展模式进入了产业化、市场化阶段。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它对农业增产增收、提升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种业市场需求大。2018年,我国种业市场规模为1174亿元,2019年,种业整体市场规模迎来拐点,达到1192亿元。预计,2021年,我国种业市场规模将达1242亿元。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国际种子市场。

二是种业品种集中。一方面,我国种业品种分布集中,主要由玉米、水稻、小麦、大豆,以及马铃薯组成,2019年这五个品种的份额合计占比约70%。另一方面,我国种业企业集中在农业大省。目前,全国种业相关公司共有3.6万家,15个省市种业企业数量超1000家,多为农业大省。其中吉林多达3450家,山东也是3075家。

三是种业创新加速。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育种活动主要集中在农业科研院所,种子企业整体育种热情不高,参与度较少,也不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和科研人才与农业科研院所展开深入合作,因此,中国种业研发成果及新品的推广一直较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种子法》颁布后,脱离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我国种业及种子公司,逐步走上了自主研发育科,集“育、繁、推”为一体的综合型的企业道路。

3、中国种质资源

种子库的起源。种子库是种业竞争的基石。自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著名植物学家尼可莱·瓦维洛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种子库—瓦维洛夫种子库。目前,全世界已建成种子(质)库约有1750座,共收集保存了740多万份种质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地区特有植物、重要经济植物、重要农作物和重要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种子。

种子库“三个”之最。一个是世界上保存体系最健全的作物种子库,就是美国国家遗传资源保存中心。其保存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超低温技术、保存体系最健全的作物种子库,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化种质库。二个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植物种子库,就是英国千年种子库。三个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农作物种子库,位于挪威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

中国国家作物种质库于1986年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成,保存了粮、棉、油、果、蔬、茶、糖、桑、草等340种作物种子,主要任务是对农作物、蔬菜、牧草等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进行长期战略保存。截至2020年,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保有总数量达到52万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农作物种质库。

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一座、复份库一座、中期库十座、种质圃43个为支撑,214个原生境保护点为补充的国家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长期保存作物种质资源51.7万份。国家作物种质长期库新库建设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建成后将具备150万份的资源长期保存能力。

在林草种质资源保护方面。我国已经建成林木种质资源库99处,其中原地保存库9处,异地保存库90处,保存各类林木种质资源5万余份。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设施保存库启动建设,建成后将具备300万份的资源长期保存能力。将逐步建立起国家、省两级和原地库、设施库三种方式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

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是全省首个综合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的服务性公益平台,设计保存种质资源15万份。截止目前,该库已经收集保存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各地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3万多份,主要包括水稻、辣椒、油料、瓜类等种质资源,已经建成全世界最大的辣椒种质资源库。该库向全国17个省和隆平高科等10多家种业公司提供种质资源26000多份次,有力支撑了国家生物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

                            刘帅于长沙

                                  2021年8月16日

【三农观察】第七篇:种子世界,有种就“有种”(中2)

          三、美国种子种业侧记

1、美国大豆的“救星”

有一个广泛传播的中国与美国的大豆故事:

美国向中国偷师学艺。美国如何偷走我们的大豆的?远在十八世纪末,美国大陆上第一次有了大豆的种苗,但是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认为大豆远比不上其他农作物的经济效益高。一直到1929年,一名叫做莫尔斯的专家踏上了中国大地,收集了大量大豆样本,许多中国农民在没有警惕心的情况下,把栽种技术无条件地传授给了莫尔斯。这名专家在中国花费了三年时间,收集了超过四千多份样本。

1931年,莫尔斯返回了美国,中国几乎所有有价值的大豆品种都被他带回了美国。彼时中国正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人民温饱都非常困难,完全没有料到大豆的种子和技术都已被美国人窃取。在莫尔斯的大力推广下,1933年美国大豆总产量就已赶上日本。1914年美国种植面积仅仅六百万英亩,28年后的1942年,已经超过了一千万英亩。到1943年,美国大豆产量已经占据全球市场的六成以上,中国的份额被美国占据许多。

1954年,孢囊线虫病使美国大豆产业遭受毁灭性打击,科学家们从3000多份种质资源中“翻箱倒柜”,最终找到了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从中国收集的地方品种北京小黑豆,帮助美国大豆复苏。当时,这份来自中国的种质资源,已在美国存放了47年。

1956年,一场罕见的虫灾席卷美国,大豆中出现了寄生虫,那一年的大豆产量几乎为零,给当地大豆带来了灭顶之灾。危急关头,美国科学家在中国野生大豆中,找到了抗病基因,成功渡过了危机。从此美国大豆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虫子。

半个世纪后的2000年,美国孟山都公司组团到中国考察。临别前,中方送给对方一粒野生大豆种子,孟山都公司如获至宝。回去后,立刻用最尖端的技术,检测出高产和抗病基因,紧接着,孟山都公司通过转基因技术复制出这种大豆,并在全球101个国家和地区,抢注了64项专利,连给他提供研究基种的中国也得交专利费。如今,美国成了全球大豆霸主,中国的大豆产业则几乎全军覆没,1995年之前,中国手握全球90%以上的野生大豆品种,并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如今我国大豆90%依赖进口。

百年积累下来,美国已拥有2万份大豆材料,成为全球大豆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海关总署2021年1月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累计进口大豆10032.82万吨,同比增幅11.7%,首次超过1亿吨。预计2021年还要再进口1亿吨。主要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进口。另一方面,国际大豆价格目前已涨至约13.65美元/蒲式耳(约合1.62元人民币/斤),较2020年3月上涨66%,创下6年半以来的最高水平。

2019年,中国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其核心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单位产量。中国只有18亿亩耕地,一种作物种得多,势必倾轧其他作物的产量。如果单位产量不能提升,那么耕地“内卷”的争地现象会愈演愈烈。大豆单位产量相对低,2020年大豆播种面积增加了825万亩,达到1.48亿亩,大豆产量392亿斤(约0.2亿吨)。据测算,如果要实现大豆自给,至少还要7亿亩耕地种大豆,大豆与其他作物争地矛盾又十分突出!

2020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分别是4.51亿亩、3.51亿亩、6.19亿亩。水稻、小麦的自给率能保持在100%,玉米自给率超95%,2020年玉米产量2.61亿吨,进口约1500万吨。

2、美国种业变形记

美国是世界种业第一大国,同时也是世界农业第一大国。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高,玉米、小麦、大豆等种植产业集中度高,农产品产量、贸易量均居世界第一,这与其拥有全球领先的现代化种业密不可分。据统计,美国农作物种子市场价值高达158亿元,为世界第一,约占世界种子市场价值的35%。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种业公司中,美国企业占到六七家。

美国种业辉煌业绩的历史,其实不超过百年。从普通农户自留种子到出现跨国集团,美国种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与转型。直到十九世纪末,美国农民和其他在土里刨食的全球同行一样,都要从上一年的作物中留出种子,农民们也从没听说过种业公司这种新事物。到二十世纪初,情况发生了改变,研究人员开发出高产杂交玉米品种。

1915年,美国开始流行种了认证计划,商业种子市场的作用日渐扩大。

1930年,美国私营部门在杂交玉米种子商业市场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1944年,美国在玉米种子市场的销售额已超过7000万美元,玉米种子成为美国种子行业的核心业务。

1965年,美国有超过95%的玉米地都种上了杂交种子。

1970年,随着美国《植物保护法》的颁布,美国种业进入了现代产业时代。通过保护植物新品种专利权等方式,极大的激发了私营公司进入种子市场的热情,开启了美国种业公司的大兼并时代。

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多家美国种子公司已经跻身全球种业前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物技术的发展帮助企业提升了研发能力,持续推动美国种业扩张。一些企业通过并购获得知识产权,规避了高额的专利费;另外一些企业则基于生物技术和遗传学相关研究的应用,朝着“生命科学”综合体方向发展。美国孟山都、诺华和艾格福等公司都是通过类似战略行为获得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美国种业面貌的改变完全是大型跨国公司进军种业的结果,无论是不断扩大市场、显著提升销量,还是充裕的研发资金,都为美国种业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其巅峰时期,美国涉及种子业的企业有800多家,其中种子公司500多家,除了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陶氏等跨国公司,还有从事专业化经营的小公司或者家庭企业,以及种子包衣、加工机械等关联产业企业200多家。几位跨国公司在美国的种子市场份额高达75%,占据另外25%市场的中小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几十巨大投资或者进行技术合作,其在世界种业市场的业务仍在不断扩大。

3、美国种业发展启示

一花一世界。植物的基因都蕴藏在种子当中,种质资源是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种质资源是农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

纵向看,历次产业飞跃都有种质资源的身影;水稻和小麦矮杆基因的发现和利用,引发了第一次绿色革命;野生稻资源则促成了我国杂交稻育成和推广,带来了第二次绿色革命。

横向看,当今全球市场,谁占有种质资源,就具备了种业乃至农业竞争的主动权。美国先锋公司拥有世界最大的玉米种质资源库,培育出的优质玉米品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荷兰瑞克斯旺公司利用抗蚜虫种质资源选育的抗蚜生菜品种,占据了欧洲市场份额的70%。

中国是世界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土地辽阔,地形复杂,物种资源丰富,加之数千年农耕文明,以及囯人对农业的精耕细作,都一直走在时代前列。据统计,全世界主要栽培作物有一半以上在中国都有栽培。现代育种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基因流失”,它们一旦消失,是很难重新创造的,种质资源保护的战略意义就在于保护保存这种多样性。

                            刘帅

                    2021年8月17日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