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邓艾简介 (三国邓艾)

2023-03-23 19:34:14 攻略信息 zhumx

邓艾(195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曹魏后期名将。本名邓范,字士则,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

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后来偷渡阴平,逼使蜀帝刘禅投降,建立灭蜀奇功,获封太尉。可是战后被钟会联合监军卫_诬陷,邓艾帐下军官打算营救邓艾,唯卫_怕受邓艾报复,便遣田续先行杀死邓艾,其子邓忠亦同殉此难。

扩展资料:

邓艾早年丧父,家境贫寒,长期居于今河南省境内。邓艾自小已有口吃毛病;曾于汝南(今河南上蔡)牧牛一时。12岁随母迁居颍川时,见到已故太丘长陈_碑文上写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便自行取名为邓范,字士则。后来有一个族人跟他同名,遂改为邓艾。

邓艾早年凭其才学获举荐为典农都尉(相当于县)学士,然而因为口吃未能迁升,因而就任与农业相关的稻田守丛吏草一职。邓艾酷爱军事,每到高山大泽,定必测量绘制地形,规划扎营布防。时人常取笑邓艾,然邓艾并不在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艾

三国邓艾(三国杀邓艾) 第1张

三国,邓艾的才能是如何被发现的?

司马懿;

发现经过:

遇到司马懿,可以说是邓艾一生的重大转折。正始(240—249)初,魏国准备在东南一带进行屯田,积储军粮,对付吴国,因此就派邓艾前往视察。邓艾从陈县(今河南淮阳)、项县(今河南沈丘)一直巡视到寿春。经过考察,邓艾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他认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于是,便著《济河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邓艾还认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司马懿看后,非常满意,采纳并实施了。从正始二年(241年)起,魏国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北以淮水为界,自钟离以南,横石以西,至_水源头之间的四百多里范围的土地上,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同时,淮阳、百尺两条河渠也拓宽了,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和颍水,颍南、颍北修成了许多陂田。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几年之后,从京都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从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每当东南有战事,大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军资粮食有储备,又没有水害。这些,都是邓艾的功劳。

邓艾口吃,期期艾艾这个成语中的“艾艾”指的就是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不过,在此前,他与司马昭的关系还是不错的。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说话时称自己是“艾??艾??”。有一次他在洛阳参加司马昭的聚会,交谈时,他又开始“艾??艾??”。司马昭就跟他开玩笑:“你老说艾艾,到底是几个艾?”邓艾也不示弱,说:“凤兮凤兮,难道不是一个凤?”“凤兮凤兮”是《论语·微子》中一个典故:春秋时楚狂接舆歌中说“凤兮凤兮”,指的是一个凤。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故事和在一起,就有了成语“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说话结巴。

三国名将邓艾怎么死的

邓艾是 三国 时期魏国名将,他深谙兵法,有着非凡的 军事 才能。那么邓艾怎么死的?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邓艾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邓艾怎么死的

邓艾虽然出生寒门,但是却具有远见卓识,受到了太尉司马懿的赏识,他的才干才得以展示。

邓艾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在于蜀汉大将姜维的交锋中屡屡得胜。公元263年,他奉命攻打蜀汉,一路用兵如神,直逼蜀都,使得蜀汉灭亡。司马昭褒奖了邓艾的功绩,并令他加官进爵。

邓艾因此大功而居功自恃,甚至擅自做主,以天子的名义,任命蜀汉官员,甚至还在绵竹修筑高台,来宣扬自己的功劳。邓艾灭蜀有大功,他也因此而深感骄傲,常常在蜀国旧臣面前自我夸耀。许多人见到了邓艾如此洋洋自得,都会在背地里嘲笑他。

邓艾的所作所为,正中钟会的下怀。钟会是一个野心家,他不会甘心居于邓艾之下,一直想要铲除邓艾。

在 成功 灭蜀之后,邓艾便开始策划灭吴国的种种计策,但是在这其中他又擅自承制拜官,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而钟会又借机修改了邓艾上表给司马昭的信,致使司马昭对邓艾的成见加深。

钟会见邓艾与司马昭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便趁机诬告邓艾谋反。而司马昭对邓艾猜忌已久,便监军卫瓘将邓艾父子收押。后来钟会谋反被杀,由卫瓘稳定局势,收拾残局。因卫瓘也参与了诬陷邓艾之事,于是派人将邓艾父子杀害。

邓艾墓

邓艾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曾偷渡阴平,覆灭蜀汉政权。后来因居功自恃,与司马昭之间产生嫌隙,又被野心家钟会诬陷谋反,而被杀害。

公元273年,司马炎为邓艾平反说:“邓艾曾经创立了许多功勋,当初受冤获罪后也束手就擒,而没有贪生怕死的逃难。他的子孙也因此而沦落为罪人,我经常会为他们感到惋惜和同情。如今,他的亲孙子邓郎还存活于世,我可以任命他为郎中。”就这样,邓艾的冤屈得以昭雪。

虽然邓艾居功自傲,做了一些超过臣子本分的事情,失去了品节,但他为魏国做出的贡献仍是不能忽视的,他对魏国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年,邓艾在绵竹被杀,如今他的墓位于陕西省的蒲城县。据说邓艾墓并不是真正的墓,而是他的后人为他所建立的衣冠冢。

邓艾墓坐北朝南,呈现覆斗的形态。它的封土最高处达六米,底部的长为十五米,宽为十三米。在这座墓的前方曾经有一座祠堂,但是岁月流逝,这座祠堂消失不见了。幸好墓上的石碑还在,虽然正面的文字已经被磨灭了,但是在石碑背面文字被保存了下来。这两方石碑,一方是是前秦时期留下的,碑上的文字是魏书。如今除了碑石的底座还留在墓上外,碑体已经被保存于西安的博物馆内。另外的一方碑石是大金时期所建,这块碑石依然存于邓艾墓的上方。

邓艾和姜维关系

邓艾和姜维可谓是死敌,姜维几次北伐中都是和邓艾做对手,第十一次北伐更是破于邓艾之手,之后刘后主便举国投降,姜维也没有机会再进行北伐。而对于邓艾和姜维到底谁更厉害却众说纷纭。

首先,姜维被捧的很高,所以感官上姜维是要强于邓艾。姜维是蜀国后期鲜少拿得出手的名将,计谋上更是师承诸葛亮,虽说没有诸葛亮厉害,但是也可见一斑。他北伐途中,总体来讲是胜多负少,由此也可见姜维的武力值很高。而邓艾的表现却没有更多的着墨,所以显得有些平平。

但是另外一种说法却是邓艾比较厉害,这种说法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据。姜维还在魏国时,不过是一个偏将,而当时的邓艾已经统领三军,由此可见,邓艾的领兵能力超强。在加上,北伐时期,姜维作为攻打的一方,而邓艾是守城的一方,历来守城就比较困难,而在这期间,姜维也不全是胜迹,所以两个人应该可以算是旗鼓相当。而第十一次北伐的失败,邓艾可谓是大败姜维,所以,就算不胜于姜维多少,两者最起码也是差不多的。

而 历史 上,邓艾的死有一观点说是姜维导致的,其实不然,虽说是姜维策反的钟会,但之所以能如此轻易的策反实则因为钟会早有反意,篡改了邓艾上书辩解的诏书,再加上司马昭忌惮等原因,邓艾才会死,姜维最多也就是催化剂的作用。

更多的说法是觉得邓艾和姜维与诸葛亮和司马懿差不多,都是棋逢对手,各有输赢罢了。

猜你感 兴趣 :

1. 三国名将们的真正死因

2. 杨广怎么死的

3. 司马懿是怎么死的

4. 张飞怎么死的

5. 三国邓艾的一生

6. 著名将领姜维生平简介

94版三国邓艾第几集出现

第一百一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却说姜维退兵屯于钟提,魏兵屯于狄道城外。王经迎接陈泰、邓艾入城,拜谢解围之事,设宴相待,大赏三军。泰将邓艾之功,申奏魏主曹髦,髦封艾为安西将军,假节,领护东羌校尉,同陈泰屯兵于雍、凉等处。邓艾上表谢恩毕,陈泰设席与邓艾作贺曰:“姜维夜遁,其力已竭,不敢再出矣。”艾笑曰:“吾料蜀兵必出有五。”泰问其故,艾曰:“蜀兵虽退,终有乘胜之势吾兵终有弱败之实:其必出一也。蜀兵皆是孔明教演,精锐之兵,容易调遣吾将不时更换,军又训练不熟:其必出二也。蜀人多以船行,吾军皆在旱地,劳逸不同其必出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四处皆是守战之地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蜀兵合为一处而来,以一分当我四分:其必出四也。若蜀兵自南安、陇西,则可取羌人之谷为食若出祁山,则有麦可就食:其必出五也。”陈泰叹服曰“公料敌如神,蜀兵何足虑哉!”于是陈泰与邓艾结为忘年之交。艾遂将雍、凉等处之兵,每日操练各处隘口,皆立营寨,以防不测。

却说姜维在钟提大设筵宴,会集诸将,商议伐魏之事。令史樊建谏曰:“将军屡出,未获全功今日洮西之捷,魏人已服威名,何故又欲出也万一不利,前功尽弃。”维曰:“汝等只知魏国地宽人广,急不可得却不知攻魏者有五可胜。”众问之,维答曰:“彼洮西一败,挫尽锐气,吾兵虽退,不曾损折:今若进兵,一可胜也。吾兵船载而进,不致劳困,彼兵皆从旱地来迎:二可胜也。吾兵久经训练之众,彼皆乌合之徒,不曾有法度:三可胜也。吾兵自出祁山,掠抄秋谷为食:四可胜也。彼兵须各守备,军力分开,吾兵一处而去,彼安能救:五可胜也。不在此时伐魏,更待何日耶”夏侯霸曰:“艾年虽幼,而机谋深远近封为安西将军之职,必于各处准备,非同往日矣。”维厉声曰:“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吾意已决,必先取陇西。”众不敢谏。维自领前部,令众将随后而进,于是蜀兵尽离钟提,杀奔祁山来。哨马报说魏兵已先在祁山立下九个寨栅。维不信,引数骑凭高望之,果见祁山九寨势如长蛇,首尾相顾。维回顾左右曰:“夏侯霸之言,信不诬矣。此寨形势绝妙。止吾师诸葛丞相能之今观邓艾所为,不在吾师之下。”遂回本寨。唤诸将曰:“魏人既有准备,必知吾来矣。吾料邓艾必在此间。汝等可虚张吾旗号,据此谷口下寨每日令百余骑出哨,每出哨一回,换一番衣甲、旗号、按青、黄、赤、白、黑五方旗帜相换。吾却提大兵偷出董亭,径袭南安去也。”遂令鲍素屯兵于祁山谷口。维尽率大兵,望南安进发。

却说邓艾知蜀兵出祁山,早与陈泰下寨准备见蜀兵连日不来搦战,一日五番哨马出寨,或十里或十五里而回。艾凭高望毕。慌入帐与陈泰曰:“姜维不在此间,必取董亭袭南安去了。出寨哨马只是这几匹。更换衣甲,往来哨探,其马皆困乏,主将必无能者。陈将军可引一军攻之,其寨可破也。破了寨栅,便引兵袭董亭之路,先断姜维之后。吾当先引一军救南安,径取武城山。若先占此山头,姜维必取上圭阝。上圭阝有一谷,名曰段谷,地狭山险,正好埋伏。彼来争武城山时,吾先伏两军于段谷,破维必矣。”泰曰:“吾守陇西二三十年,未尝如此明察地理。公之所言,真神算也!公可速去,吾自攻此处寨栅。”于是邓艾引军星夜倍道而行,径到武城山下寨已毕,蜀兵未到。即令子邓忠,与帐前校尉师纂,各引五千兵,先去段谷埋伏,如此如此而行。二人受计而去。艾令偃旗息鼓,以待蜀兵。却说姜维从董亭望南安而来,至武城山前,谓夏侯霸曰:“近南安有一山,名武城山若先得了,可夺南安之势。只恐邓艾多谋,必先提防。”正疑虑间,忽然山上一声炮响,喊声大震,鼓角齐鸣,旌旗遍竖,皆是魏兵中央风飘起一黄旗,大书“邓艾”字样。蜀兵大惊。山上数处精兵杀下,势不可当,前军大败。维急率中军人马去救时,魏兵已退。维直来武城山下搦邓艾战,山上魏兵并不下来。维令军士辱骂。至晚,方欲退军,山上鼓角齐鸣,却又不见魏兵下来。维欲上山冲杀,山上炮石甚严,不能得进。守至三更,欲回,山上鼓角又鸣,维移兵下山屯紥。比及令军搬运木石,方欲竖立为寨,山上鼓角又鸣,魏兵骤至。蜀兵大乱,自相践踏,退回旧寨。次日,姜维令军士运粮草车仗,至武城山,穿连排定,欲立起寨栅,以为屯兵之计。是夜二更,邓艾令五百人,各执火把,分两路下山,放火烧车仗。两兵混杀了一夜,营寨又立不成。

邓艾在三国演义第几回出现

三国演义中邓艾第一百一十回出现,邓艾是全国后期著名的军事家,深得司马昭信任,诸葛亮死后,姜维被封为大将军,多次带兵北伐,司马昭任命邓艾为大都督,带兵抵挡姜维,姜维九伐中原师兄无法逾越邓艾,最终邓艾成功的阻止了姜维的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