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玩具肯定没有现在小朋友玩具这么多,但是身为80后的我们倒是一点不羡慕现在的小朋友,因为我们的童年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无比的快乐。小时候玩具不多,下面列举几个看看有没有引起同龄人的回忆。
①弹弓
小时候,经常让爸爸用一根稍硬的铁条折一个弹弓,绑上橡皮筋,找几个小石子,一群小孩玩的不亦乐乎。
②自制呲水玩具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气门芯没有,就是原来车胎里那段带弹性的气门芯,我们买一根,一头扎紧,8头找一个圆珠笔芯,截断一块,剩下的将笔头中小圆珠扣掉,将圆珠笔芯插入气门芯没扎紧的一头,再在气门芯上套一个打点滴用的输液管上的控制流量的小阀,用注射器将水打入气门芯中,撑的鼓鼓的,关掉小阀,这样一个自制呲水玩具做好了,打开阀门,水就会沿着圆珠笔头呲出,非常好玩。
③弹珠
玻璃弹珠我想每个八零后的男生都玩过,我们那时候谁的弹珠多那就是实力的象征,我们几个男生每次趴在地上玩弹珠一玩就是一下午,输了的垂头丧气,赢了的意气风发。
作为一个八零后,童年的记忆真的是好珍贵,好怀念。现在小朋友各种各样的玩具眼花缭乱,玩具多了,能留下深刻美好回忆的估计也没有几个了。
最近看了很多怀念童年的文章和视频,不禁也回忆起了我们80后小时候玩过的很多玩具及 游戏 。下面我就回忆一下我们这边大部分80后小时候玩的的东西。
我是80年代初出生的,可以简单给你介绍下,我生活在三线城市,改革开放的春风一直到90年代初才对我在的城市有所影响,80年代是全国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年代,粮票在我小时候还在使用,我家对面就是一个粮站,家里有很多粮票,买面的时候都是拿粮票,买馒头也可以用粮票,粮票从四两,一斤,五斤,十斤不等,当然,钞票也能用,不过那个时候工资都不高,一个月拿满也还不到100块钱,家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工厂还都是国有企业,三班倒的上班制度,冬天夏天有相应的小福利,我们是计划生育实施后的第一代人,据父母说,那个时候如果多生孩子,就要失业,所以人人都不敢多生,所以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城市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子女入学按片划分,如果跨区就学,要交钱,街上除了公交车几乎没有机动车,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班,电视节目也很贫乏,而且晚上10点就没有电视节目了,小孩子的玩耍方式也都是自己找乐,滚铁环,扔沙包,踢毽子,跳皮筋,抓知了,跳方格,总之,童年的记忆是灰色的,没有什么特殊颜色的,平淡而温馨,那个时候物质贫乏,人心思变,有头脑,有勇气的人纷纷离开工厂,开始下海经商,胆小无能的人安分守己但是内心慌乱,这个社会就像表面平静,却暗潮汹涌的湖,也许这就是那个新旧时期交替时刻的写照,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明白的
小时候的零食推荐以下两种:
1、大白兔奶糖。对于大白兔奶糖,相信7后、8后都不陌生,堪称当时的国民零食。因其香醇味道与好记的名字受到消费者喜欢,大白兔奶糖已经销售到四十多个国家或地区,成为国际市场上经久不衰的大众宠儿,深受外国人喜爱。
2、大大卷,那时候吃得起这个的,都是土豪。
在80后的童年里,虽然没有IPAD这样的新奇玩意儿,但是也并不觉得缺少快乐,童年的小游戏寓教于乐、简单质朴,自有一番乐趣!
1、一圆一直看人生----滚铁环
滚铁环的玩法就是小孩子一手抓着顶头呈"U"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着一个铁环向前跑。有的孩子还在铁环上套上两三个小环,滚动时发出清脆、欢快的声音。这个游戏对平衡、协调能力要求很高,玩的好的孩子可以把那铁环推地很远,甚至能熟练地带着铁环上坡、拐弯、下台阶,引来一群孩子围观喝彩。有时孩子们会在上、放学的路上组织滚铁环比赛,一群孩子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脚步飞快地推动着铁环,互不相让、一路冲向前方。那明快的铁环碰撞声带出孩子们的一片欢声笑语。
生命中许许多多的事物何尝不是一圆一直呢?一圆一直看人生,我们做人要外圆内直,对外圆润、内里刚正。生活中的起点与终点,看似“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我们的脚步从来都不是直线的,而是呈现圆形、弧形、甚至弯曲的,一路弯弯曲曲我们才走到终点。
2、生活的质朴热情之美----沙包
沙包是用布缝的一个六面的、拳头大小的布包,那时的女孩子都是很巧手的,十岁出头的孩子自己动手就可以缝出一个漂亮的沙包来。缝制沙包要反着缝起,最后第六面要留一个口,从这个口把布包由内翻过来,装上适量的小石子或砂砾。这个砂砾的量也有讲究,太多则沙包太重,玩耍的时候容易砸伤人,太少则沙包太轻,扔地不远。等装完砂砾,再由外向内地挑针头缝好最后一个口子,这最后一缝是最考验手工技艺的,手艺好的孩子会缝地“不露声色”,缝地不好则美感全无。沙包的来料无非是家里用剩下的布条、布料等,然而这并不影响沙包的风格各异,有的沙包颜色花纹统一、显得庄重肃穆,有的沙包六个面各用六种花色搭配、显得斑斓缤纷。
沙包的玩法也是丰富的,若是一个人,可以用来踢。踢得好的孩子,会变换出很多花样,比如把沙包踢地很高很高,自己转个圈接住掉下来的沙包再踢,或者跳一下、转圈、换条腿接住再踢,也可两三个人一起,轮着踢来踢去,互相变换速度和方向。踢沙包的女孩的身影轻盈地、充满活力地上上下下,充满欢快的节奏感,她头上的马尾辫随着节奏一甩一甩,甩走的是童年无知的烦恼,甩不走的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当然沙包也可以作为群体游戏的道具,叫丢沙包。就是把所有的孩子分为两队,一队人站在两边,约在10米的范围,一队人站在中间,两边的人来回丢沙包,或高或低、或左或右、或疾或缓、或虚或实,只要打中了中间的人就可得分,而中间的人要用各种技巧躲开沙包或抓住沙包,也可加分,这样两军对垒,待分出胜负后再调换角色。
于是孩子们各显身手,丢沙包的孩子做了个很卖力的、似乎要扔地很高的姿势,中间的孩子本以为沙包会从头顶飞过,曲腿做好了躲避的准备。谁知扔沙包的孩子虚晃一招,将沙包低低地扔了过来,这时中间的孩子们紧张起来,纷纷由曲腿弯腰转而跳了起来,然而也有身形灵活的孩子偏偏不躲,非要来个海底捞月,把沙包接住。接住了这孩子便成了英雄,接不住了便引来同伴的一阵嬉笑。沙包在空中飞来飞去,孩子们的心也高高地飞了起来。
那个年代,没有锦衣华服、没有绫罗绸缎,就是缝制一个小小的沙包也是用剩下的衣角衣料。然而缝制沙包的人却缝地如此认真、如此细致,从细密的针脚到细细掂量才装进去的砂砾,缝沙包的人对“缝”这个动作毫不含糊、一丝不苟,她们对朴素生活的态度更是如此!
3、对游戏规则的尊重和敬畏----抓石子儿
抓石子儿这个游戏对场地、道具的要求更低,就是一个孩子拿着六到十个大小差不多的石子儿,在桌面上随意丢开,玩的时候他拿起其中一颗石子向上抛,趁向上抛的石子未落桌面前,迅速地抓起桌面上第二颗石子,再接住刚才向上抛的石子,依次类推。这样带有较高表演性质的游戏,如果是一人独玩定会觉得无趣,一般也会有几个孩子凑在一起轮着玩耍表演。
如今的孩子们,早已不屑于玩耍如此朴素的游戏,他们的手飞速地在IPAD上滑动着,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快乐,但是我知道,我的小时候没有IPAD,可是我们依然很快乐!
定位:山东菏泽。
叙述者:80后
情景回忆:小时候,农村还没有电视,也没有其他娱乐项目,吃完晚饭后,村子里的小孩聚在一起玩游戏,捉迷藏、起名儿、机器灵等,都是常玩的项目。其中的机器灵,就是所有的小伙伴分成两队(记为A、B),每一队都是手拉手的站成一排,两排面对面,相聚六七米远,A队起头,齐声喊“机器灵“,B队齐声回答”砍菜刀”,A齐喊“嫩那边(人),紧俺挑”,B队齐声回答“挑谁吧?”A队齐声“挑杨昆”,B队回答“杨昆没呆(在)家?”A队齐喊“挑恁姊妹仨”B队“挑谁吧?”A队就喊“挑***(B队中一个小朋友的名字)”B队中被挑中的小朋友从冲向对面的A队,一般会选择自己感觉对方薄弱的地方,如果能把A队中手挽手的两个小朋友的手冲开,就会带着被冲开的小朋友,回自己的B队。如果没有冲开,那么就会被留在A队。这一轮结束。然后进行第二轮,由B队开始喊“机器灵”。如此反复,直到一方就剩一个人,或者被父母喊回家睡觉,游戏结束。
感触:凉爽的夜晚,银色的月光下,高亢的童声在村头此起彼伏,偶尔被他们吵闹声惊醒的早睡的田园犬,吠几声,被犬吠吵醒的鸭子、鹅们嘎嘎的附和几声。这些场景,是当地80后的童年中的回忆。
1、ZyngaPoke,ReplayPoker,PokerStars...
原神1.1版本之后更新了很多挂机互动,你们都知道哪几个呢?...
无畏契约微信区和qq区能一起玩吗不可以,无畏契约微信和Q...
王者荣耀公孙离攻略网去掉所有服装高清照片当然,去掉服装照...
DNF个人房间的那个冒险者游戏进去后需要花费点券或很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