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进化历程中文视频播放(恐龙的进化过程视频)

2023-01-02 5:26:54 攻略信息 zhumx

恐龙的进化过程?

恐龙是怎样进化而来的,科学家们在寻找和搜索。一种观点认为,恐龙及现代爬行动物的共同祖先,是像蜥蜴一样的小型动物,名叫“杨氏鳄”,约30厘米长,走起路来摇摇晃晃,靠捕捉虫子为生,它们的后代进化为两类,一类是继续吃虫子的真正的蜥蜴,另一类是半水生的早期类型的初龙。其中后者(早期类型的初龙),与恐龙有较为可靠的亲缘关系。初龙的代表--植龙,只需瞧上植龙一眼,就会明白它的外貌与鳄鱼像极了。植龙和鳄鱼一样是食肉性动物,不过植龙的后代也有进化成素食性的,但无论是肉食性的还是素食性的都拖着一条粗大有力的尾巴,它能在水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提高划水速度,它们的前肢移到了后肢上,因此前肢短小,后肢粗大有力,在水中穿梭自如。但是后来因为天气越来越干旱,水中的恐龙不由的来到岸上,在岸上因为前肢短后肢长的缘故,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它们便改为用后肢走了,为了保证前后平衡,长而粗大的尾巴这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姿态改变了,移动速度也变快了,这对进化恐龙是关键的一步。

不过,当时因为身体条件不完善,还不太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水里度过的,一旦身体结构更加完善,真正的恐龙就出现了!这类新的,富有生气的动物向似哺乳动物发起了进攻!

据说,恐龙的祖先是一种小型的初龙名叫“派克鳄”。体长约60——100厘米,由更早的半水生动物进化的,拖着一条笨重的尾巴,长着一双比前腿稍微长一些的长腿,看起来似一只用两条腿走路的恐龙,但实际上它还是用四肢行走的,偶尔才用两条后腿奔跑,派克鳄与大型似哺乳动物犬鸽兽生活在同一世纪,当遇到危险时,会很快跑开,而它自身也是一种肉食恐龙,那双后腿能帮助它在追捕猎物时移动的更快。久而久之,派克鳄进化成了恐龙。

恐龙的进化?

在古生物学的发展早期,原认为恐龙是古代爬行动物的一个自然类群,在爬行动物的分类中,用恐龙目来包括所有的恐龙。后来,随着各类恐龙化石的更多发现和对恐龙认识的深入,科学家发现,所谓恐龙实际上包括两类很不相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这两类恐龙的亲缘关系,甚至还不如蜥蜴和蛇亲密。很可能,它俩分别从原始槽齿类那里起源后,分道扬镳,各奔前程。这样,在分类系统上,原来的恐龙目被两支恐龙——蜥龙目和鸟龙目所取代,“恐龙”则成为通俗名称了。

按传统的观点,这两类恐龙是以骨盆构造不同来区分的。在鸟龙目的骨盆中,髂骨(也叫肠骨)前后大为伸张,耻骨有一大的前突延伸在髂骨下方。因此,从侧面看,这骨盆成四射型结构,即髂骨的前部、后部、前耻骨和紧挨一起向后延伸的坐骨和耻骨。这种坐骨和耻骨相接的排列方式很像鸟类的骨盆构造,所以鸟龙目有人也称鸟臀目。与此不同的,蜥龙目恐龙的骨盆是三射型的,即髂骨在上,不作前后伸展,耻骨在髂骨下方向下、向前延伸,坐骨则向下、向后延伸。这种骨盆构造,很像蜥蜴类的骨盆,所以蜥龙目有人也称蜥臀目(图29、30)。不过,近年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两类恐龙的骨盆构造,并不是绝对“泾渭分明”的,有时有“交叉”,上述的分类标准,只是一种传统的看法而已。自然,除骨盆外,两类恐龙之间还有好些其它方面构造上的区别。

最早的恐龙出现于距今约2亿2千万年前的中三叠世,化石还不很多。到距今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化石就多了,我国的禄丰龙、中国龙、芦沟龙、大地龙等都是这个时代的代表。前三者属蜥龙类,后者属鸟龙类。蜥龙类可分两大支,一支是虚骨龙类和肉食龙类,另一支是蜥脚类。虚骨龙类身体结构比较轻巧,骨骼中空,两脚行走,后肢强壮,前肢缩小,以小动物为食,芦沟龙、虚骨龙、似鸟龙等属此。肉食龙类为大型凶猛的恐龙,是恐龙中的残暴者,两脚行走,体重可达6—8吨,中国龙、永川龙、霸王龙等属此。它们以侏罗—白垩纪(距今2亿年到7千5百万年前)最为繁盛。与大多数恐龙一样,虚骨龙类和肉食龙类都在白垩纪末期(7千5百万年前)绝灭。

蜥龙类的另一支是蜥脚类,它们以颈长、尾长、四脚行走,身躯庞大,以植物为食为特征。它们有的体长可达50—60 米,体重30—50吨,是陆地上的最大动物,博物馆里最招徕观众的展品之一,侏罗纪最繁盛,我国的蜀龙、峨嵋龙、马门溪龙均属此。它们的最后代表也延续到白垩纪末期。

恐龙的另一大类——鸟龙类分四支,即剑龙、甲龙、鸭嘴龙和角龙,全都吃植物。剑龙的最大特征是背上有两行三角形的骨板,尾部有4牧骨刺,这些都是它的防御武器。这类动物四脚行走,身长约7米左右,脑子特别小,藉肩、腰部膨大的神经结,补偿脑子指挥之不足。它们主要生活在侏罗纪(距今2亿年到1亿4千万年前),少数延续到白垩纪早期(距今1亿多年前)也绝灭了,是恐龙中最早绝灭的一支。我国的华阳龙、沱江龙、乌尔禾龙属此。

甲龙顾名思义是装甲的恐龙,头部和身躯几乎全被坚硬的骨甲所包裹,活像一辆坦克车。尾端还有一块骨质棍槌,用以自卫。这类动物身长也7米左右,四脚行走,生活在侏罗纪到白垩纪,白垩纪末期最后绝灭。我国有天池龙、甲龙为代表。

鸭嘴龙和禽龙等合称鸟脚类,为鸟龙类恐龙的一支。这类动物身体成半直立式,两脚行走,前肢小,后肢粗壮。禽龙是所有恐龙中最早被记述的代表,牙齿甚像现在鬣蜥的牙齿。鸭嘴龙我国有青岛龙、山东龙等为代表。前者头上有棘,身长约6米;后者平头,身长约15米。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下颌宽扁,状似鸭嘴。再是牙齿数目甚多,每边颌上大约有500枚,密集丛生,总数达2000枚,显然是用于磨研植物的。这类恐龙也绝灭于白垩纪末期。

关于恐龙的进化过程

恐龙是由两栖类动物进化来的。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进化。一是呼吸系统,二是生殖系统。

两栖动物虽然能够在陆地生活,但由于肺部发育不全,不能满足自身对氧的需要,还需要由皮肤进行辅助呼吸。也因此,两栖动物的皮肤总是湿漉漉的,不能在干燥的陆地上长时间生活。而爬行动物进化完善了肺功能,依靠肺部呼吸就能够完全满足身体需要,所以爬行动物的皮肤增厚,与完全实现了与外界的隔离。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是卵生动物,两栖动物的卵和幼体的生长都离不开水,这是因为两栖动物的受精卵没有与外界隔离的卵膜,必须靠水的浮力保持卵的球形形状,也必须在水环境中才能发育成幼体。幼体出生后没有肺,必须靠鳃进行呼吸。

而爬行动物进化出了羊膜卵,卵外层有一层坚硬的石灰质卵壳或柔韧的纤维质卵壳,卵壳内为一层致密的薄卵膜(即羊膜),防止卵受到机械损伤、水分散发和微生物侵害。卵壳表面有许多微孔,以保持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幼体孵化后,肺部即发育完全。生殖系统和生殖方式的进化,使爬行动物能够完全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陆地生活。

正是因为爬行动物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才出现了恐龙这类统治地球一亿多年、盛极一时的物种。

扩展资料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

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从现有的状况较好的骨架来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龙是长颈巨龙(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龙)。长颈巨龙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间发现于坦桑尼亚。

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现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馆,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最长的恐龙是27米长的梁龙,是在1907年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现展示于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恐龙

恐龙的演变过程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这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恐龙的进化历程中文视频播放(恐龙的进化过程视频) 第1张

恐龙的演化过程?

1、恐龙祖先是蜥蜴类型物种,二叠纪晚期,生物的演化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趋势,两个趋势都对地球的历史有深远的影响。

2、恐龙发展为恐龙本系与哺乳类动物,祖先蜥蜴占有一定优势,随时间演变为后续恐龙。

3、初等进化恐龙在石炭纪已经出现,同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爬行动物西洛锡安蜥龙类。

4、二叠纪时期,恐龙种类渐趋多样化,形状也开始接近最早的恐龙。二叠纪是一个比较干旱的时代,沙漠十分常见。

5、三叠纪时期,出现基龙和异齿帆背龙一类群体生活恐龙,同时预示恐龙种族完全进化完毕。

拓展材料:

恐龙是一类生活在中生代的蜥形纲动物,由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命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其是现代鸟类和梁龙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

恐龙有着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其已在地球上全部灭绝。